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今天来跟大葱 @Dacongfred 探讨探讨,顺便从自己最近感悟出来的图谱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关于图谱关系的具体内容可查看下文
—————— 华丽分割线 ——————
现阶段的链叙事或者说是 Mass adoption 的叙事,我们能发现它们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 —— 像洋葱一样一层包一层地把各种复杂的底层操作包装成用户简单易用的东西。
从链的叙事来看,我们能发现其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1)Layer1:最初的 Layer1 竞争中大家都在性能、交易吞吐量、可组合性等不同基建方向上做优化和改进,这也使得在 Ethereum 之后衍生出了像 Solana、Polkadot、Cosmos 等 Layer1。
使用体验以及链自身的性能提升,能够吸引用户们进行各种交互(Mass adoption:让更多用户进入)
2)Layer2:在受到这一系列的其他 Layer1 的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龙头的 Ethereum 也开始探索其扩容方案路线,在这之后便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 Arbitrum、Optimism、Polygon 等 Layer2 公链。
降本增效,让用户无需再为 gas 所痛心,提高链上活跃度(Mass adoption:保持足够的用户活跃度)
3)链抽象: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不同的链之间相互的重合点并不多,比如我在 Polygon 上的一些资产无法在 Arbitrum、Ethereum 等其他链上使用。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做到一种资产跨越不同链使用,由此像 ZetaChain、Particle Network、 AA 钱包等项目应运而生。
一币多用,减少繁琐的交互步骤,让用户可以便捷地在不同链上进行各种操作或管理各种资产(Mass adoption:降低交互操作的成本和门槛)
4)链聚合:前面三个阶段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用户,而链聚合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更偏向于项目方和开发者,因为当下的各种 VM 相互之间采用的技术并不相同,故而很难相互兼容彼此。这使得想要做多链产品的项目方和开发者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使用产品。
那么近期出现的 Movement labs、Lumio 等项目,实现了一次部署多方可用的效果,这使得项目方和开发者可以更专注在产品的调研和优化打磨上(Mass adoption: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加速生态项目的发展)
那么这种发展流程其实很常见,像传统的 Java 开发中,从 1991 年发展至今,经历了 Java、Java EE、SSM、SpringBoot、SpringCloud 等阶段(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一入 Java 深似海)
它们做的事情也是将原先晦涩难懂的底层代码封装成各种各样的接口,这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不需要深入了解底层内容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这些 API 接口来快速上手。这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开发门槛,减少了各种枯燥繁琐的重复流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ass adoption”的目标。
但同样地,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 Mass adoption 的方式是一种双刃剑,它使得用户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操作步骤来完成一系列的复杂交互,让开发者可以快速开发出 Dapp。
但同样地,会让大家形成一种如慢性毒药般的依赖性,“用进废退”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Crypto 世界是一个黑暗森林,大家需要保持足够的敬畏感,该学的知识依然得学,该尝试的东西依然得尝试,不能贪图一时的方便而舍弃真正的内在核心。
此外,对于链生态来说,降低开发门槛自然是一件好事,这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很多的生态项目。但对于 Mass adoption 来说,真正的核心是项目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好比上一轮周期的 DeFi Summer,真正吸引用户和推动生态的是诸如 Uniswap、Compound、AAVE 等项目的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当下的链叙事及其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 作者:Howe
- 链接:https://blog.0xhowe.top/article/Chain_Narrat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